当前位置: 河北网首页 河北金融 收藏天地 正文

辽宁馆藏乾隆御藏宋版书被认定为明代仿冒品

时间:2013-09-28 10:01河北网(www.he-bei.cn)
河北网(www.he-bei.cn)权威媒体 河北门户

辽宁省图书馆现藏古籍珍品22卷本《漫塘刘先生文集》原为清宫“天禄琳琅”藏书,1914年,末代皇帝溥仪将此书赏赐给其弟溥杰携带出宫,后复携至长春伪满皇宫。日本投降后此书流落民间不知所踪,上世纪70年代初却悄然现身省文物店,随即被省图书馆购入,延续至今。

据辽宁省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刘冰介绍,清乾隆御藏的《漫塘刘先生文集》在当时被认定是宋代的活字印本,后来辗转由省图收藏后,经省图老一辈古籍专家韩锡铎鉴定,最终被认定为明代的木活字印本,是宋版书的仿冒品。

刘冰表示,虽然省图收藏的《漫塘刘先生文集》系明代书贾利用木活字印刷伪造的宋版书,但并不表示其不具备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,相反,这部书堪称古代造伪的“杰作”,作伪手段可谓登峰造极,就连清乾隆时期见多识广的内府文臣亦被其高超的作伪技巧所蒙蔽。

统观全书,其内容是据正德嘉靖初刻36卷本的《漫塘刘先生文集》删节而成,书中个别篇章有以残充全的现象。全书所避宋讳极严,书页又经染色做旧,粗看颇具宋版书气息,卷前再冠以伪造的宋人赵葵序,像极了真品,不仔细查验,委实难辨真伪。清乾隆《天禄琳琅书目后编》曾著录此书,误将此明木活字印本定为宋代刻本。此书现已成为古籍书贾作伪冒充宋版书最具代表性的例证。

就古籍而言,现代人借助高科技手段造假,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。然而,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,那些足以瞒天过海的“赝品”古籍是如何产生的呢?对此,刘冰在接受北国网、辽沈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造假并非现代人的专利,古籍造假现象自古以来便一直存在。其实古籍造假并不容易,古籍文献由于其特殊的传统雕版印刷方式和纸张载体形式,造假是相对比较难的,对收藏者来说,即使买到“翻刻”、“后印本”,其价值仍然比一张仿品假画或古瓷器高得多,因为比起初刻、初印本,他们之间主要是年代早晚的差别,而不是真假的差别,有模仿得精细的,仍有一定价值。

传统的雕版印刷用的是水墨,墨色偏淡,而且印书用墨不如书法用墨好;再就是真正的古籍是人工刷印的,版上着墨不均匀,所以刷印出来的书墨色也不均匀。从纸张上来说,古代各时期的造纸技术也不一样,染过颜色的纸就更容易辨认了。古书因年久发黄,一般是边沿部分颜色深,内里颜色浅,并不是均匀的发黄发暗。做旧的染色纸,是里外都发黄发暗,所以相对容易鉴定。

现代造假手段也很难模仿高价古籍,现在的“茶叶水”、稻草水渍古籍极易鉴别。用传统的雕版技术和材料印刷,可以做得像,但成本太高,而且懂得雕版印刷的技术人员极少。

相关新闻:

“2016迎春艺术品拍卖会”元月17日相约希尔顿大酒店

石家庄珠宝玉石古典红木收藏博览会将于1月8日开幕

中国艺交所邮币卡交易中心河北体验店开业

艺术品入投资组合 增强投资防御能力

玉石市场:新兴品种占据半壁江山

责任编辑:美景
0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,一切权利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
Copyright (C) 2012-2012 河北网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:冀ICP备09014245号

未经河北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

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